本文转自:人民网-山西频道大圣策略
人民网记者 武笑
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病房,术后第三天的赵先生已能自主走出病房活动。与他想象中“插满管子、疼得下不了床”的手术不同,醒来后既无喉咙肿痛,身上也没有束缚的管路,恢复速度远超预期。这份轻松,正是无管微创技术带来的直观益处。
患者术后下床活动。
所谓无管微创技术大圣策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聚焦 “免气管插管” 核心,通过保留患者自主呼吸、配合人工气胸完成手术;广义则涵盖 “术中不插气管插管、术后不留胸管与尿管”,以最小侵入性降低患者创伤。该技术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何建行教授团队于1996年首创,历经近30年发展,已成熟应用于胸外科手术,还在骨科、泌尿外科、心脏外科等领域逐步推广,显著提升患者临床体验,目前已在全国部分医疗机构普及。
作为山西省区域医疗中心,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始终聚焦前沿医疗技术创新。自引入这项无管微创技术以来,该院已成功为20余例胸科患者实施手术,以“免插管、少创伤”突破传统手术局限,更通过多学科协同,为山西百姓带来“少痛速康”的诊疗新体验,推动区域胸外科诊疗水平迈上新台阶。
何建行教授讲解无管微创技术。
“传统胸外科手术中,双腔气管插管是保障手术开展的‘关键设备’——通过隔离左右肺为术者创造操作空间,但插管对气道黏膜的刺激、术后咽部不适及感染风险,一直是临床痛点。”该院胸外科主任张弘广主任医师指出,无管微创技术打破了这一传统模式。不过,“不插管并非降低安全标准,而是对麻醉与手术团队提出更高要求”,团队需在保障患者呼吸循环稳定的前提下,精准控制手术操作空间,既能避免插管造成的气道损伤,又能完成肺结节切除、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等复杂手术。
无管微创技术的“微创优势”,离不开麻醉团队的精准把控与多学科紧密协作。该院麻醉科主任吕洁萍主任医师介绍,无管麻醉需“一人一策”:根据患者体重、基础疾病、手术情况筛选适配人群,精准调整麻醉深度、完善镇痛,同时通过喉罩通气配合人工气胸、维持适宜潮气量与呼吸频率,为手术创造清晰视野。
经过两年实践,在广医一院团队指导下,该院麻醉团队已熟练掌握这项技术,能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团队采用“少阿片化+多模式镇痛”方案,以局部神经阻滞为主,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降低呼吸抑制、术后恶心呕吐等副作用。“患者术后两三个小时就能下地活动,咽部不适感远轻于传统插管手术,不少人反馈‘就像做了次无痛胃肠镜’。”吕洁萍说。
这项技术还推动了术后护理模式转变。该院胸外科护士长王霁羽副主任护师表示:“以前护理插管患者,需频繁关注管路通畅度与脱管风险,患者术后气道黏膜水肿、声音嘶哑也很常见。无管手术后,这些并发症大幅减少,护理重心转向气道扩清、肺康复指导与生命体征监测。”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麻醉科团队进行无管微创手术。
张弘广还分享了一则典型病例:一名拟接受喉癌手术的患者,术前检查发现右肺存在巨大肺大泡与肺结节,且肺功能极差,根本无法耐受传统插管麻醉。“我们与广医团队沟通后,决定采用无管微创技术,先为患者实施右肺上叶肺大泡切除+肺结节切除术。”术后患者肺功能立竿见影改善,其效果相当于完成一次肺减容术,实现“多病同治”;待恢复后,患者顺利接受了喉癌手术。
“无管微创技术是学科综合实力的体现,更是多学科协作的成果。作为山西头部医院,我们有责任推动这项高难度技术落地,让患者不出省就能享受与国内顶尖医院同质的前沿诊疗服务。”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贾红燕介绍,下一步医院计划将无管技术向泌尿外科、乳腺外科、妇科等领域延伸——这些科室手术远离纵膈,技术推广难度较低,能更快惠及更多患者;同时,还将通过技术培训、专家带教,谨慎推进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帮助基层提升诊疗能力大圣策略,让这项技术辐射山西更多县域,切实减轻百姓就医负担。(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供图)
天宇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